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月26日晚,从苏州乘坐高铁回到上海,A先生与M女士安静地坐在位于南京路的希尔顿酒店房间里,观看印度新任总理莫迪的就职典礼。(关于A先生与M女士可参看前一篇博文)

5月27日上午,A先生与M女士与我电话道别,准备乘坐下午的航班经香港返回印度清奈(又称金奈Chennai,旧称马德拉斯Madras)。

“北京、西安、上海、苏州,你们最喜欢哪座城市?”我问。两人都选择了北京,“因为有你”。“不过其它几座城市也很棒,特别是苏州,完全没有想到苏州也如此‘大’。” M女士用了Amazing,Beautiful,Lovely等词汇。

“欢迎你来印度,印度虽然没有那么‘大’、那么‘绿’,但是还是很有意思。”“当然”,我客气地回应A先生的邀请:“印度是有soul的,上次虽然没待多久,但我能感觉到。”(之前在交谈中,每谈及一个地方,A先生和M女士都喜欢用有没有soul来描述,所以我也借用一下这种表达。比如他们形容新加坡就没有soul,像一个大大的shopping mall

“Yes,deep soul! A先生很认真地说:“If you want to study microbiology you can go to California,but if you want to find  yourself,you can come to India.”

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心,也让我有了将去年8月印度之行整理成文的冲动。 

 

我并不了解印度

说是印度之行,其实也称不上“印度”,只是去了南部的清奈、科钦等地。就像我认为A先生和M女士来了中国,但不能说看见了整个中国一样。

我是应邀参加朋友婚礼而前往印度的,在印度期间也并未参观、拜访那些所谓的名胜古迹。此前一朋友建议我去看看Pondicherry的乌托邦实验,后因时间太紧,又因印度当地的朋友跟我讲,“那里不断有丑闻出现,聚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于是放弃。Pondicherry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多美啊,简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写照。看来自己人看和外头人看,想看的和看到的,都不太一样。

飞机抵达清奈后,一出机舱我就使劲闻了闻空气,没有嗅到传说中的“印度气味”还颇感失望。

一踏进Taj Connemara酒店,服务员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给每个人送来一条披肩,然后在我们的脑门上点上红色吉祥痣。初来乍到,大家都很兴奋,在酒店大堂就开始拍照。过了十来分钟,见服务员一直面带微笑在旁边等待,我们抱歉地说:“现在带我们去房间吧。”服务员反而很有耐心,提议为我们一行六人合张影。

下午,我们前往商店购买印度传统服装,因为第二天的婚礼,我们也应穿得入乡随俗且隆重些。 

晚上回来,没想到一张印有我们六人合影的卡片放在了桌子上,我顿时对印度的印象好了起来。这真是留给我们北京亲友团的一份珍贵记忆。当然,还有主人家送来的欢迎礼盒:盒子里装有印度小吃、印度教婚礼介绍、请柬、披肩、草纸做的精美笔记本。

婚礼持续了三天,不同活动的请柬设计都不一样,看得出主人家的用心。我想,仅设计印刷请柬,都得花不少钱吧,何况他们的婚礼不收红包,真是亏大了。三天里,活动项目很丰富:会所自助餐,酒吧派对,家庭派对,酒店晚宴,最重要的一场活动是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内举行的印度教婚礼。婚礼并无拿着话筒喋喋不休的主持人,宾客们礼貌地坐在台下观看。祭司嘴里念念有词,带领新人完成所有仪式。台上放着火盆,新人的脖子上挂满鲜花,家人会上前祝福,最有意思的一个动作是新郎一手拉着新娘的手,一手拉着新娘的脚趾,半蹲着领着新娘走路。虽然我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意思,但可以被一种称作庄严的氛围感染。

印度婚礼的繁缛与中国婚礼的繁缛是不一样的。他们没有各种逗新人的把戏,新人也不用轮番敬酒,更不会闹什么洞房。仪式完成后,宾客们有序地排队走上台对新人说上几句吉祥话,赠送准备好的礼物。我后来问新人:“礼物都拆开看了吗?哪里放得下这么多礼物?他们说:“放在一个屋子里,慢慢拆了看。”对于他们来说,在婚礼上直接送钱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清奈是印度第四大城市,靠海,为泰米尔纳杜邦首府。当时街上随处可见一位女性的图像,一问,原来是在竞选省长。今次,问A先生该女性是否已当选,他说,“是的。”

印度的服务业着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们普遍友好而周到,据说那种摇头晃脑就是在传达他们的热情。从清奈飞抵科钦后,我们需要乘车前往Taj Malabar度假村。途经一酒店稍作休整,我有些晕车,或者是中暑,饭菜一上,便有恶心反胃的感觉。酒店经理见状立刻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我问他可否单独做一份清水煮的蔬菜,将胡萝卜、西兰花等蔬菜混合放在开水里煮熟即可,不加任何油盐、作料。一刻钟后,经理亲自端上来这盘清水煮蔬菜。

我很喜欢印度菜,但是连续吃一个星期后,无论是嘴还是胃还是心,都特别想念清淡的中餐。Taj Malabar就像一个安静的森林公园,参加完热闹的婚礼,来此真是一种享受。朋友跟我说,他还是很多年前跟父母来过这里度假,20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我当时诧异:20年前印度就有这种理念和品质?20年后还能保持这种静谧自然?中国的情况是20年前没有这样的度假村!20年后处处人满为患!

Taj Malabar的第二天,散步时巧遇餐厅经理,他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并问饭菜是否合口味,竟然还提出:“如果你们想自己做一顿中餐也可以,现在告诉我你们想吃什么,需要多少,我吩咐厨房准备,你们七点过来厨房做。”结果,那一天,我做了一个土豆、一个白菜、一个西红柿鸡蛋汤,大家吃得很开心。晚饭时,三位印度艺人坐在草坪上弹奏传统乐器,愈发美滋滋。

度假村安排了木船游览当地村庄。想来,这酒店在此时间不短,竟也不带动周围开发点旅游项目。河岸边的人们照旧过着自己的生活,狗吠烟熏,仿佛外界与他们无关。看来,真正的游历,是远离各种小商贩和仿古建筑,触摸到寻常百姓家。

 

去印度学倒立

从清奈回来,我才开始读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在我看来,去一个目的地之前给自己装备上太多的指南未必是件好事。吴苏媚在《我的中东》里有一句特别明艳的话:“任何的知识都不如身临其境。”后来,我对陈丹青第一本游记的名字《无知的游历》中的“无知”感到十分亲切。

“倒立”真的是不错的词。印度的确有点与常规反着来的风格。他们习惯用手吃饭,光脚走路,到处可见席地而坐的人们,女性们在大热天仍然裹着长长的沙丽。很多我们认为应该Care的事情他们不Care。我当时就在想:吃饭用刀叉就是文明?走路穿鞋就是文明?答案不是那么简单。

说实话,从印度回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讨厌去商场买衣服,看着千篇一律,都有一个品牌标签。我怀念在印度选沙丽的时候,你不知道品牌,只选喜欢的颜色和面料,裁缝当天晚上如约将纱丽送到了我的酒店,叠得整整齐齐,交到我手里。这是真正的量体裁衣,高级定制啊。之后,那位裁缝离去的背影,深入脑海。

M女士的妹妹N女士是一位热衷慈善的人,她在10年前为家族媒体创办了一所医院,该媒体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可以在医院享用免费医疗。我听说此事后大吃一惊,尽管我知道印度的医疗、教育是免费的,但这种单位为职工提供免费医疗的事情在中国早已绝迹。不过,N女士也很担心,不久的将来,股东们会决定关闭医院,因为对于自负盈亏的媒体来说,这项花费实在太大。

在中国,对于印度的评论往往是截然的两级:脏乱差、无序、不堪入目的贫民窟和乞丐;民主、国际化、性灵的国度。哪一个是真实的印度?我想都是。就像很多人试图用几个词来形容中国一样,这些词语充满矛盾性。从宗教、文化、历史上来看,印度是更为复杂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的“普通话”,各说各的语言。

中印喜欢拿彼此做参照,不是没有道理。这一阵子,一篇印度女记者写的《做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好》红遍网络,我看过,甚好。但是一位印度记者S先生跟我讨论:“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标题,也不喜欢这样的比较,更不喜欢如此轻易的结论。中印很难比较,我们缺乏对彼此的真正了解,这种比较都是学者和媒体做出来的。”细想,有道理。

记得《生活三联周刊》作过一期封面文章“骄傲的印度”。在我看来,“骄傲”是个准确的词,印度人很有种“我思故我在”的感觉,以一种冥想的节奏在做事情。但有一点与中国一样:他们坚持说“走自己的道路”,但这个“自己”,在印度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外人就更解释不清了。

 

结语:关于印度教

“你们信佛吧?”当我领着A先生和M女士前往慕田峪长城时,司机师傅如是问。

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应该和这位司机一样——印度等于佛教。其实在印度80%的人是印度教徒。佛教脱胎于婆罗门教又为反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而生,婆罗门教等级森严,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吸纳了印度教中的轮回、因果等思想,但是后来印度教不断发展、完善,佛教在印度便也失去了市场。

印度教最初本来也不是一个宗教,印度本土存在很多哲学、信仰、教派,后融合、综合称为印度教。印度教徒修行的方式也并不统一。印度教是多神教,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神,而每一种神又有许多形式。印度教中从来不乏多元信仰的先知,如室利•罗摩克里希那,他声称,同一位神可以通过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体验到,为著名的印度教改革家。所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我们可以看到派这个小男孩,穿梭于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之间,“信仰就像房子,可以有很多房间。”李安为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专门研究了印度教,“里面都是宝藏,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全部都输给它,它的故事真的编得很好,所以我们到印度教里面寻找灵感,尤其它的那种轮回,用睡眠、非常存在主义的思路去编的那些故事,我觉得好有意思。”我想,较之佛教,印度教的确在“多元性”上更胜一筹,与印度的气质更吻合。

 

 

话题:



0

推荐

赵雯

赵雯

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
  • 文章归档
2014年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