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或许还可以归来,但岁月不复归。谁对这岁月负责呢?冤无头,债无主,时代洪流中,人如泥沙。所以,根本无所谓对恨的追究。终究渺小,也终究伟大。爱不必相认,但可相伴相守。《归来》,一种对爱的最本能的坚守。归或不归都已不重要,那个盼和希望才揪人心、动人心。”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归来》,在笔者看来,成功于节制,所以本想很节制的表达一下观后感,写下以上几句,不做其他评论。可是影片上映后,倒张也成了一种时代风尚,且一些所谓的批判根本与电影无关,笔者又不由自主提笔多言几句。

 

其实这是一部有关爱和情感的电影

最早听到有关《归来》的评论来自国际知名导演李安。当时李安与张艺谋在美国纽约大学共同出席一场有关中国电影的讨论。李安称《归来》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电影,而它的好在于平静、切实、细致、内敛。用“平静、切实、细致、内敛”来形容张艺谋,真有些出人意料,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决定要去影院一看《归来》究竟,想知道李安说的是客气话呢还是大实话。李安说他被《归来》感动,从中看到了人的压抑和自由。

张艺谋自己坦言,《归来》是一部娓娓道来、返璞归真的电影,是跟过去的自己唱反调。

著名编剧、文化评论人史航观影后在微博上对《归来》点赞,说“《归来》是张艺谋电影中我比较喜欢的一部……我觉得他对普通人的命运隆重的对待,尊重隆重,还有克制,这些都特别重要。”结果遭来讽刺声一片。张艺谋似乎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堕落”的符号,一个靶子,一个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靶子。

笔者关注并总结了一下,那些对《归来》表示不满的人们无非集中在以下一点:《归来》是消费文革还是反思文革?对于严歌苓小说原著的省略和改动是不是一种懦弱、狡黠?

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在文艺创作上的确还是一个敏感区,但是正如《归来》女主角巩俐所言,其实《归来》是一部有关爱和情感的电影。在接受《杨澜访谈录》采访时,巩俐说:“这个故事可能正好发生在那个时代背景,但是每个时代都可能有这样的故事。”笔者亦认为《归来》可以说是《我的父亲母亲》升级版,简单明了的叙事,细腻饱满的人情,久久不散的真善美。至于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时代背景,这当然不排除导演、编剧那一代人的境遇与情怀。而作为艺术创作,在一个相对典型的环境下,人物性格和命运会更加具有张力。人在无力的环境下,如何有力的支撑自己的信念,守护一份爱,这充分考量着人性。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说他是看了小说很受感动,所以买下版权。但实际上电影只将小说结尾部分进行放大、再创作,相比电影《归来》,小说人物更多、时间跨度更长,主角陆焉识和冯婉瑜的性格和经历更为复杂。因此有人质疑这样是不是不忠实原著。且听严歌苓自己怎么说:“每个导演在一个文学作品里看到的电影都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没有必要干涉。”她给电影《归来》打了99分,并称自己在看电影甚至是看剧本的时候就流泪了。

不少经典的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但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两种艺术形态,且电影为二次创作,不是文学的简单照搬,文学性越强的东西,反而越不好拍。好作家不一定是好编剧,好导演也不一定是好作家。李安就说过,严歌苓是好作家,但不是好编剧。李安还说,他选小说,其实是借那个题材表达他心动和想要表达的东西,小说像原料,还要靠自己摸索,“不是说小说从头到尾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我们是拍电影的人,跟他们不一样。”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不纠结于原著与电影究竟有多像这件事情了。

张艺谋说自己改剧本改得很辛苦,差不多用了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之所以做改动,有的是真的无法拍,而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以小见大,比如通过家庭来传递对于历史的记忆。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有限时长里,电影故事越简洁干净反而越能往深走,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常常是什么也讲不透。所以《归来》就讲述了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平反归来后与巩俐饰演的妻子冯婉喻重逢,无奈冯婉喻在运动中受到刺激身患重病,再也认不出他,但两个人厮守变老,冯婉喻心存希望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陆焉识”,而陆焉识也陪着她一直等待,等待冯婉喻的“归来”。

“现在的年轻人我不知道他们的感受了,但是我觉得这种故事它已经打破了年龄和时代的界限。”严歌苓说。在笔者看来,《归来》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完胜,特别是结尾的处理,不是一厢情愿的欢喜场面,但是人的脸上有幸福、有可能、有畅想,付出和守候战胜了一切苦难。相较时下小情小爱的青春系电影,《归来》不可谓不厚重。当“爱情败给现实”这样赤裸裸的台词出现在电影《同桌的你》时,笔者深深感受到青春与爱情均被亵渎。

如莫言说评价的那样,《归来》故事老套陈旧,但是演绎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所有艺术佳作几乎都在重复着一样的主题,越是老套陈旧越是考验功底。

 

美在单纯,善在克制,真有反思

同张艺谋以往电影的高调色彩不同,此次的《归来》色彩极为朴素,不仅是为了再现时代氛围,也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简朴。镜头语言也不带任何夸张,台词精炼至极,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多靠眼神、动作来传达。就像巩俐自己理解的那样:“我不能把冯婉喻演成一个神经病。”

笔者赞同莫言的感受:“《归来》要安安静静用心来看。这是随着导演人生阅历越来越深厚,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内敛的一个结果。”其实此次张艺谋的归来之路走得堪称艰辛。与多年合作伙伴张伟平分道扬镳,各种传言随之而起;电影拍摄期间,超生新闻占据媒体头条。昔日“国师”面临着大众对其艺术水准与道德人品的双重拷问。

平心而论,《归来》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普遍叫好。著名编剧汪海林直言,有些人看电影不是去看电影,是去寻找政治归属感的。于是,愤恨地觉得政治批判不够狠不够深刻,或觉得政治批判过于恨过于恶毒,“在我看来,这都属于误读……《归来》好像述说了政治,其实却远离了政治。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电影开始真正地在拍电影,而不是政论,在拍人物的故事,而不是拍理念的故事。”

笔者非常赞同汪海林的见解。一部电影究竟应该承担什么?它可以承担什么?要不要思考,当然要!但是它不是口述历史,也不是政治学研究,这些应该留给专业学科来解决。通过艺术抵达的真,应该是更内心化的真,艺术从来就是情感抒发的通道。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归来》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具有突破性意义,整部影片体现出美学诚意。但是他也指出,“影片的遗憾在于人物关系过于简单和陆焉识归家后整个事件过早失去推进力,导致整个故事有些单纯而单薄,这种单薄失去的不仅是历史质感,也失去了影片中几个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多面性和层次感。特别是由于丹丹这样一个内心本来充满痛苦矛盾的人物的过于简单化。”笔者同意部分,但却认为此次《归来》之美正在“单纯”。丹丹显然不是影片的重点,所以导演无需将笔墨放在她如何反省自己当年“出卖”父亲这件事情上,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知道在那个极端年代,此类事件并不稀奇,而导演并没有将丹丹塑造成一个有何企图的狂热的政治分子,相反是一个单纯的只想赢得主角机会的小姑娘,所以她的“一念之差”符合常情,她有她的无奈,她流露出的自责悔恨也是恰到好处。

张艺谋的克制还在于他没有去试图寻找、解释仇恨,这也是导演过了知天命之年后自然释放的悲悯。这就成了一些人口中的反思不够、批判不够。但笔者认为导演的深刻成功正在于此。陆焉识回来得如此平静,没有愤恨埋怨,即使想去找方师傅算帐,得知方师傅被捕,便也作罢。这里导演其实做了最严肃的反思:城头变换大王旗,个人命运亦反转,人固然残酷,但政治更无情。莫言说:“我想,一个人,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六十岁的老男人还能哭出来,说明这个电影有很多东西,是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痛的地方。”

包括陆焉识引导冯婉喻宽恕丹丹,想起那么一句话:母亲有打错孩子的时候,哪里有恨母亲的孩子。同样,孩子再无知,也没有恨孩子的父母。

严歌苓说张艺谋是一个心地单纯且宽厚的人,那么从《归来》中,我们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份单纯与宽厚。导演给了人们记忆,但绝无意贩卖疼痛;导演也给了人们反思,但绝不再追究仇恨;导演给了人们现实的无情,但最终展现了人间的有情。

巩俐说,当今中国需要打动心灵、洗刷心灵的电影,观众需要有营养的电影,笔者认为《归来》做到了。同时,电影是一个团队作业,张艺谋是一个品牌,无论这品牌现在被赋予了多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含义,《归来》团队此回显示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已在国外拿过多项大奖的80后青年导演郝杰在自己的微信上记录:“第二遍看《归来》,还是以泪洗面,即使活着再不幸,我都以此生从事此业而荣幸。”笔者相信:执着于电影梦的在路上的中国电影人值得被公平对待。

话题:



0

推荐

赵雯

赵雯

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
  • 文章归档
2014年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