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品永远是遗憾的,包括文字作品。

因为我写了一篇《张艺谋的归来之路》,让不少人认为我又企图将张艺谋请回“神坛”。恰好相反,我在文中结尾的用词是“公平对待”。我绝不会用“伟大”来形容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它还是优质的、深刻的、感人的。

昨日与老同学、现为职业纪录片创作者的徐同学聊,他的话很触动我:“今天,批评张艺谋和他的电影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真正困难的是我们如何对一个与我们一样身处时代漩涡中的人重新建立起善意和客观的评价态度,尤其是当他以己所长试图展现诚意的时候。《归来》当然不是伟大的作品,这种期待本身既是对时局的误判,也是对张的错爱。在我们的文化里,有时候,批评本身比被批评的对象更易成为事件主角,于是言语的交锋很可能助长了浮躁。”

又一50后的商业精英跟我讲:“我很难理解为何张艺谋的《归来》还是遭到了这么多责备。是不是深刻在于体会,反思在于自省?如果陆焉识那满满一箱千奇百怪的信还不足以表达时代的残酷和人物内心的煎熬,如何才能呈现?真希望人间的悲欢离合只因阴差阳错,而非人性的丢失。”

我觉得他们都比我说的好。所以我就想到了“专业主义的危险”这个问题。算作补充篇,完结《归来》话题。

 

专业主义犯的错

我朋友中有说不喜欢《归来》的,“你当然可以不喜欢《归来》。”我说。我觉得用“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词比那些阐述“看归来之前要先认识陆焉识这个人”,“艺谋归来,焉识丢了”或者“过量眼泪只能驯化出对崇高情感盲目崇拜的‘羊民’”要好得多。因为这些,在我看来,都离电影本身有点远。我说了,你要从中去找历史原型、政治归属,那就用不着去看电影,电影不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观影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这就和拍电影一样,每个人的性情、品味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不喜欢”,也尊重各种“不喜欢”的理由。

但是我同时也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回到一个普通观众的位置?我发现能洋洋洒洒写出影评的人多少还是有专业背景,要么懂历史,要么懂文学,要么懂电影。我在进影院前,不断提醒自己,要看电影,不是来拉片的,不是来审片的。当然,普通人也都是带着个人兴趣、阅历和教育背景来看电影的,这无法避免。但是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进电影院嘛?为什么称电影是造梦吗?因为那一段时间你要“忘”,忘掉现实中的“自我”,放下所有与现实相关的“成见”,去纯粹一把、去信一把、去自由一把、去“净化”一把。

知识有时会成为屏障。这就是为什么说知识分子都是业余的。但凡将知识当成目的,便也成了一种功利。

我看到一位电影学的博士这样评价《归来》:“第一场后整个时代背景就被剔除,中间成了单纯的演技展现平台,拍的角度是简省型的,使了好些个变焦,略有些奇怪,另外就是建议配角别用熟脸。”

道理好像也说得有道理,不过如此“理性”也不免让人瘆得慌。艺术本来就是感性的释放,如果任何作品都调动不了你的感性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可以如此之硬,我们也要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我不反对从电影叙事学、电影语言学等等角度来研究电影,去追究它的用光、结构,但是这些都不能脱离于心,如果还将形式与内容看成两张皮,我不得不说你的哲学观OUT了。

 

文艺情结酿的祸

我发现还有一些特别“文艺”的人,对于《归来》是不屑的。在他们看来,《归来》讲了一个再俗气不过的故事。

关于艺术的标准、好艺术的标准,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能不能引起共鸣,的确是“谁经历谁知道”。这个经历未必是亲身经历,而是一种敏感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我为什么一直如此喜欢和推崇李安导演呢?就像陈文茜形容的那样:“李安的出现打破了‘达利式’艺术家标榜的狂妄与自恋,他蹲地够低,所以他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看宗教都够广、够透彻。”李安所有的影片都能让人看懂,都在描述生活中的寻常,通过常人之事来关注自我与社会的拉扯,理性与感性的纠葛,人生的偶然、尴尬、寂寞、自由、死亡等等。没有大悲大喜,没有光怪离奇,而是细水长流中你自己慢慢去舒展或者承受,痛也是隐隐作痛。我想这更符合多数人的人生。就像李泽厚说“哲学最终还是要归于生活”一样,我们对生活、对人的理解还是要回到生活和常人,形而上的东西只能由形而下来洞见。

我从来不认为那些荒诞的、陌生的、叫人看不懂的艺术就很伟大,而那些容易被理解的就不伟大。相反,能够被人感知,同时留下回味,将丰富孕于简明中,是很了不起的事。我不太理解那些一看到能够将自己难住、虐住、无厘头的东西就奉为“伟大艺术”的人,他们往往走向了他们避之不及的方向——恶俗。

所以,我说此次《归来》美在单纯,善在克制,真有反思。有人说,冯婉喻和陆焉识的不弃、相守、等待没有感情根据,所以故事单薄。爱需要理由吗?逻辑清晰的爱还叫爱吗?你看到他们怎样爱还需要挖掘为什么爱吗?即使陆焉识是位会讲法语、会弹钢琴的浪漫的知识分子,冯婉喻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他们对对方的“认定”就是导演想展示的“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爱的追求,爱的真谛是什么?好在导演没有费尽心思来做理念式的阐释,而是心平气和地将它呈现。

其实《归来》也是关于“接受”的故事。人彼此的接受,人对于命运的接受。但这个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其中有隐忍,有抗争,是一种积极顺势地接受。这就是为什么李安说这是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后拍的电影。你会在生死有命和人定胜天中都得到某种感应。人世无常,我们也要努力坚守些什么,去呵护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宇宙。

 

话题:



0

推荐

赵雯

赵雯

7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
  • 文章归档
2014年 7篇